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96基特考(三等四等)  

96基特考(三等四等)
一、 黑洞理論
二、 參考服務
三、 資訊檢索服務
四、 詞典編纂法
1、 歸範派
2、 描述派
五、 數位資源聯盟採購
六、 整合性資料(integrating resource)
七、 層面分類法(faceted classification)
八、 中國編目規則(第三版)
九、 閱選訂購(approval plan)
十、 中文標題編目規範(分類表、標題表)
十一、 引用文獻分析法
十二、 資料庫檢索的技巧
十三、 館際合作系統服務
十四、 讀者利用教育
十五、 圖書館提供弱勢或族群團體服務
97年輔大研考古題
一、 館藏淘汰的意義
二、 臺灣館際合作的現況
三、 資訊組織的工具評論
四、 資訊超載(information overload)
五、 銀髮族圖書館服務
六、 電子館藏的優缺點
七、 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
八、 RFID
九、 Folksonomy
十、 網際網路對參考服務的影響
十一、 資料庫檢索的步驟及檢索結果評鑑方式
十二、 資訊資源的定義與特性
1、學術期刊
2、索引典
3、網路資源
十三、現代圖書館員要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十四、電腦化資料庫檢索步驟


十五、解釋名詞
1、館藏發展政策
2、布林邏輯運算元
3、杜威分類法
4、線上參考服務
1、 Atlas
Atlas是微軟公司開發的一種AJAX Web客戶端開發技術的代號,它是將跨瀏覽器客戶端腳本庫與基於ASP.NET 2.0伺服器端的開發框架集成起來。Atlas還為客戶端網頁提供了開發平台。目前Atlas還處於開發中,最新版本是2006年7月CTP(Community Technology Preview,社區技術評審)。

2、 bibliography
3、 DDS
直接數字合成 (DDS) 是一種數字電子方式,它從一個單一(或混合)的頻率源中產生任意波形和頻率。一個基本的DDS電路包括電子控制器、隨機訪問存儲器(RAM)、頻率參考源(通常是晶振)、計數器和數模轉換器(DAC)。要使DDS系統工作需要兩個操作階段:我們稱之為和運行。



4、 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個自21世紀開始興起的新名詞,是一種知識管理的策略。根據美國德薩斯大學圖書館的資訊素養導修網頁 (英語)指出,資訊素養是一種「使人能夠更有效地選擇、尋找及評估傳統或網上資源的技巧」。
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是確認資訊、檢索及尋獲資訊、組織及整理資訊、使用及創造資訊、評估的能力(張臺隆,2004)
資訊素養可以說是把日常教學上的文學修養推廣至跨媒體的層次上。不過,正正由於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出版變得更容易,市民大眾要表達自己的聲音更方便,使我們日常可以接觸得到的資訊突然大幅增長。面對這高速及大量的資訊,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亦是學習資訊素養的重點。

5、 圖書館學五律
圖書館五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是由印度學者阮加那桑(S.R. Ranganathan),於1931年所首創,迄今已達70餘年的時間,仍受到圖書館界所引用,奉為圭臬,其內容為:
1. 書貴為用(Books are for use):圖書館藏書,最大的目的不是豐富館藏資源,而是能真切符合讀者需要,供其利用。
2. 書為人而設(Books are for all):書不分個人的社會背景,是為了提供利用,解決讀者的需求或困難。
3. 讀者有書(Every book its reader):每一本書不論內容為何,總有讀者需要。
4. 節省讀者的時間(Save the time of reader):節省讀者搜尋時間,直接解決讀者的問題。
5. 圖書館是一成長的有機體(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圖書館迎合著時代發展,與時俱進。
新圖書館五律
圖書館經營隨著時代的發展,經營的方向和過去有些微出入。於是在綜合多位學者的學說下,美國學者克福特(W.Crawford)和高曼(M.Gorman)在1995年提出五律新詮釋(Five New Laws of Library Science),內容如下:
1. 圖書館為全人類服務而存在(Library seerve humanity)
2. 知識傳遞多面性(Respect all for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ommunicated)
3. 捍衛知識近用權(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
4. 善用科技提升服務品質(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d service)
5. 眺望過去、展望未來(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

6、 資訊組織
資訊組織(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一詞的意義,便是組織任何資訊記錄(recorded information)或資訊物件(information objects),為其建立替代性的紀錄,如文字或符號,以幫助使用者能夠查詢、檢索、辨識、取得資料。
泰勒(Taylor,1999)認為「資訊組織」是指人類所有資訊紀錄的組織。各種的資訊紀錄有的是屬於文字,也有的並非文字,例如各種的書籍、影像資料、聲音資料、圖像資料或是各樣的網路資源及不同的資訊物件。
資訊組織被稱為圖書分類編目,但是圖書分類編目較偏向的是圖書館館藏目錄的編製,而沒有資訊組織的範圍大,資訊組織所含括的部份,包括種的資訊檢索工具的製作與研發,也就是說,除了傳統的圖書館目錄之外,還包含了索引、書目、電子化的書目資料庫及檔案查詢輔助(finding aids)等等。


7、 Web2.0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交互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通過或不通過創建一個可視的、交互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依賴用戶的門戶網站。

8、 Social Tagging(社會性標記)
社會性標記(英語:Social Tagging)是集合大家對網路資源進行標記、以詞分類與一種新的資訊組織方式,該方式與圖書資訊學的由專家來進行資訊組織的方式不同,使用者可以自由得使用任何詞彙來描述你的物件進行分享,類似大眾分類法(Folksonomy)的分類與管理資訊的方式。

9、 館際合作
館際合作(Interlibrary Cooperation),係指兩個以上的圖書館彼此訂立協約,建立各種管道,使彼此的館藏資料,在合作互惠的基礎上,互通有無,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10、 資訊超載
資訊超載這個詞通常與電腦媒體有關的傳播模式一起使用,如:電子信箱。他是指做決定時擁有太多的資訊。當有大量的歷史性資訊需要被挖掘,又有高比例的新資訊被增加,因此造成很難去分辨哪些資訊與這個決定有關。此時又缺乏方法去比較或是分析不同種類的資訊。

11、 電子館藏
12、 Web2.0-Technology
圖書館2.0的關鍵原則不單指對書籍或資訊的取用(access)。它是關於創新(innovation)、關於人群(people)、關於社群的建立(community building),特別是社群或圖書館運用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 與彼此互動溝通的模式,此模式又可稱為social computing。要達成上述景象,圖書館必須和使用者建立信任(trust)關係,並且鼓勵使用者透過寫作(writing)、評比(rating)和評論(commenting)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或館藏,來分享自己的想法。甚至允許圖書館館藏(collection)開放給發展者(developers)使用(use)、再使用(reuse)及改善(improve)之。

13、 網路資源評鑑
(1) 內容:資料本身的正確性、範圍深度、新穎性客觀性與參考價值
(2) 作者/製作者:資料本身具有權威性
(3) 版面設計:網頁設計
(4) 連結資源
(5) 資訊更新情況
(6) 需要硬軟體相關設備
(7) 良好搜尋功能
(8) 版權及成本的考量


14、 超連結
超連結或超鏈接是指超文本內由一文件連接至另一文件的連結。作用與論文中的參考或注釋類似,以方便讀者隨時參考某一詞彙的定義。連結中,最為通行的形式就是在全球資訊網上使用的URL了。瀏覽器通常會用一些特殊的方式來顯示超連結。如不同的文字色彩、大小或樣式。而且,游標移動到超連結上時,也會轉變為手形指示出來


15、 資訊焦慮

16、 控制詞彙
對檢索語言進行一致性的規範,制定標準的詞彙為控制工具,包括分類表、標題表及索引典。透過控制詞彙進行權威控制或做查詢語詞擴展,將使資訊檢索的功能充分發揮。

17、 Ender-user Searching
18、 Browing Behavior
19、 Human-Computer Interation
20、 Special Library
21、 LCSH
22、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23、 Continuing Eduction
24、 自動索引
25、 自動摘要
26、 系統導向
27、 使用者導向
28、 個人化資訊系統
儲存檢索歷史、個人書房、新知通告、社群論壇、電子報等服務。


29、 主題檢索
30、 引文檢索
31、 Library 2.0
32、 資訊檢索
資訊檢索是參考服務重要一項服務,指資訊儲存與資訊系統將資料檔案儲存,當使用者需要資訊時,可從資料庫中找尋相關資訊提供讀者使用。

33、 網站評估
內容:資料本身的正確性、範圍深度、新穎性客觀性與參考價值
作者/製作者:資料本身具有權威性
版面設計:網頁設計
連結資源
資訊更新情況
需要硬軟體相關設備
良好搜尋功能
版權及成本的考量

34、 資訊行為
資訊尋求行為:是個人為了滿足其資訊的需求,所從事的辨識資訊的活動或採取的途徑,描述使用者從察覺資訊需求,到滿足需求的認知行為過程。

What next?

You can also bookmark this post using your favorite bookmarking service:

Related Posts by Categories



誰來看我